商南县海鑫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商南县海鑫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无公害香菇、杏鲍菇生产质量控制措施
商南县海鑫现代农业科技公司为了提高无公害香菇、杏鲍菇的产量和质量,根据NY-T2798.5-2015《无公害农产品 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第5部分:食用菌》要求,结合陕西商洛产地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无公害香菇、杏鲍菇质量控制措施:
1、组织管理措施
为加强公司产品质量及生产过程控制,公司特成立质量控制领导小组,由公司法人雷东海担任组长,李冬清为技术指导,负责香菇、杏鲍菇整个生产流程的技术指导、工艺改进;内检员陈鑫负责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部检查、改进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相关知识的培训;档案员王莉负责建立和完善各生产环节的记录以及农业投入品的购买使用记录;采购员雷群负责农业投入品的统一购买;库管员刘刚军负责农业投入品的质量验收、保管、发放;化验员何龙负责定期对香菇、杏鲍菇进行抽样检测;消毒员汤金艳负责洁净区、培养室、出菇房、厂房通道、厂房周边的消毒工作。
2、人员管理措施
定期对在岗员工进行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在充分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能自由地应用、发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规范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加工的人员健康,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进入加工生产车间不得化妆和喷洒香水,不应穿工作服上洗手间,加工场所严禁吸烟、随地吐痰和进食。
3、产地环境保护措施
3.1、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每月对施工环保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整改;
3.2、对于周边出现废气、废水、废渣或者其它可能危害产地质量的现象立即采取措施解决;
3.3、禁止农业生产使用有严重污染环境可能的肥、药、水及其它生产设施;
3.4、对于田间农药瓶、农膜、包装等物品及时回收无害化处理;
3.5、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的检测监控。
4、投入品管理措施
4.1、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来源,从源头确保投入品的质量安全,杜绝出现在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和隐患。
4.2、采购员在购买农业投入品时,应在正规生产厂家生产、正规经营门店购买;
4.3、入库的农业投入品,库管员要认真核对名称、数量、来源、品质等信息,对于出库的货品,要详细纪录领取人、数量、使用人、使用日期等信息;
4.4、库管员应定期进行查库工作,对于过期、霉变、虫蚀的货品,要及时清理,以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
4.5、国家禁止在食用菌中使用的农药不得购买、使用。
5、卫生防疫措施
5.1、消毒员定期对厂区周边撒石灰消毒,特别是水沟、下水口附近;
5.2、培养室、出菇房在使用前、使用后0.5%的苯扎溴铵溶液喷雾消毒;
5.3、每天对洁净区、厂房通道用0.5%的苯扎溴铵溶液喷雾消毒。
6、香菇生产技术措施
生产流程图:
原辅材料准备 → 拌料(干拌和加水拌) → 装袋(机械装袋)→ 灭菌(常压灭菌)→ 接种(接种箱、超净工作台和开放式)→ 菌丝培养 → 转色管理 →越夏管理 →进棚出菇 → 采收
6.1、培养基配方
具体配方:木屑79%,麸皮20%,石膏1%
木屑以阔叶树为好,切忌松、柏木等含芳香味的木屑,麸皮要新鲜、无虫蛀。
6.2、拌料
将上述配方的原料按比例称好,投入拌料仓,干拌15分钟,充分拌匀,然后加水,含水量达到55%-65%,再拌20分钟,然后将料打入二次搅拌仓搅拌,待原料吸足水分即可装袋。
6.3、装袋
6.3.1、袋型选择
免割保水膜选用17厘米×60厘米×0.02厘米塑料底;外袋采用18厘米×60厘米×0.05厘米的聚乙烯折角袋。
6.3.2、装袋
装袋采用机械装袋,装好的袋子料必须要实,袋面必须光滑、无皱,手捏袋子有顶突感,然后用扎口机扎口。
6.4、灭菌
将装好的袋子整齐码放在灭菌车上,然后推入常压灭菌柜,温度升到100℃时,保持20小时,在停火闷一夜,当温度降到60℃左右即可出炉。
6.5、接种
接种人员进入接种室之前要在更衣室更换洁净服、戴发帽、戴口罩、更换专用鞋,手部清洗后用75%乙醇消毒,经过风淋门风淋后进入接种室。在进行接种操作之前要戴一次性橡胶手套,将手部、接种用具、接种线用75%乙醇喷雾、涂擦后才可开始接种。
用种量一般千袋60-70KG。菌种在进入接种室前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涂擦。
6.6、发菌培养管理
接好种的菌袋立即移入用0.5%苯扎溴铵溶液喷雾消毒的培养室内,室温最初的5-6天以25-28℃左右,让菌丝尽快恢复定植,然后温度保持在25℃左右,室内保持通风,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保持培养室黑暗。
6.6.1、脱袋管理
在接种孔周围菌丝连住后脱外袋,脱袋后要注意通风、降温。将温度控制在25℃以下。
6.6.2、刺孔管理
菌棒完全发满后才可刺孔;刺孔的个数控制在80个左右,不宜过多;刺孔尽量在早晚温度较低时进行,避开中午的高温期;刺孔后要注意通风、降温,将温度控制在28℃以下,以防“烧袋”。
6.7、转色管理
转色要有一定的散射光,温度在15-25℃时,湿度在70%时转色最佳。
6.8、越夏管理
越夏管理总的原则是:“避光、通风、降温”。加强菇棚的遮阴和通风,在发菌期间要做到勤检查,一旦发现有烂棒要及时进行处理、消毒,以防病菌蔓延造成损失;对于堆放菌棒的场所要保持清洁、卫生;如果发现菇蚊、菇蝇等用杀虫灯或粘虫板杀害虫。此外,在越夏棚内撒上生石灰可以有效防止杂菌滋生。
6.9、出菇管理
春栽香菇根据生长季节的不同分为秋季菇、冬季菇、春季菇。
6.9.1、秋季菇(10月中、下旬---12月)
秋菇前期,菌棒内部含水量较充足,完全能满足第一茬菇子实体生产的需要,不用注水。
催蕾:菇棚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0—22℃,昼夜之间能有5—10℃的温差,空气相对湿度维持90%左右。条件适宜时,3—4天菌棒表面褐色的菌膜就会出现白色的裂纹,不久就会长出菇蕾。
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的管理:菇蕾分化出以后,进入生长发育期。
在8—25℃的温度范围内子实体都能生长发育,最适温度在15—20℃,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90%。管理的重点是控温保湿。
当子实体长到菌膜已破,菌盖还没有完全伸展,边缘内卷,菌褶全部伸长,并由白色转为褐色时,子实体已八成熟,即可采收。
整个一潮菇全部采收完后,要大通风一次,晴天气候干燥时,可通风2小时;阴天或者湿度大时可通风4小时,使菌包表面干燥,然后停止喷水5—7天。让菌丝充分复壮生长,待采菇留下的凹点菌丝发白,就给菌棒注水。
6.9.2、冬季菇 (1--2月)
冬季气温低,子实体生长慢,产量低,但菇肉厚,品质好。这个季节管理的重点是保温增温,白天增加光照,夜间加盖草帘,有条件的可生火加温,中午通风,尽量保持温室内的气温在7℃以上。
6.9.3、春季菇(3---5月)
春季的气候干燥、多风。这时的菌棒经过秋冬的出菇,由于菌棒失水多,水分不足,管理的重点是给菌棒补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早春要注意保温增温,通风要适当。
6.10、采收
香菇子实体形成后要及时采收,采收标准为菌膜刚刚破,菌盖尚未展开,即(铜锣边)边缘内卷,菌盖5-6厘米为最佳采收期。
采收后根据市场需要分为:鲜品销售和干品销售。
鲜品销售:即采摘后进入冷库预冷,然后筛选、分级、包装后出售。
干品销售:即采摘后剪去菇脚,放入烘干机烘干水分,然后筛选、分级、包装出售。
7、杏鲍菇生产技术措施
生产流程图:
原辅材料准备 → 拌料(干拌和加水拌) → 装袋(机械装袋)→ 灭菌(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 接种(专业化接种线接种)→ 菌丝培养 →进菇房出菇 → 采收
7.1、培养基配方
具体配方:木屑40%,玉米芯25%,麸皮25%,玉米粉4%,豆粕5%,石灰1%,料水比1:1.1-1.5,PH6.5-7.5
木屑以阔叶树为好,切忌松、柏木等含芳香味的木屑。要求木屑、玉米芯、棉籽壳、麦秸等无霉变,玉米粉、麸皮、豆粕等新鲜、无虫蛀。
7.2、拌料
将上述配方的原料按比例称好,投入拌料仓,干拌15分钟,充分拌匀,然后加水,含水量达到55%-65%,再拌20分钟,然后将料打入二次搅拌仓搅拌,待原料吸足水分即可装袋。
7.3、装袋
装袋采用冲压式装袋机进行装袋,采用17厘米×35厘米×0.04厘米的聚丙烯折角袋。每袋控制在1.2-1.3公斤,装好的袋子料必须要实,袋面必须光滑、无皱,手捏袋子有顶突感。
7.4、灭菌
将装好的袋子整齐码放在灭菌车上,然后推入常压灭菌柜,温度升到100℃时,保持20小时即可;若使用高压灭菌柜灭菌时,温度保持121℃保持1.5-2小时即可。
7.5、接种
接种人员进入接种室之前要在更衣室更换洁净服、戴发帽、戴口罩、更换专用鞋,手部清洗后用75%乙醇消毒,经过风淋门风淋后进入接种室。在进行接种操作之前要戴一次性橡胶手套,将手部、接种用具、接种线用75%乙醇喷雾、涂擦后才可开始接种,使用液体菌种接种。
7.6、发菌培养管理
接好种的菌袋立即移入用0.5%苯扎溴铵溶液喷雾消毒的培养室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室内保持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不能超过60%。避光培养,保持良好的通风。一般每天通风一次,每次30分钟。在适宜的条件下经30-40天,菌丝就可长满袋。
7.7、出菇管理
7.7.1、诱导期
降温刺激阶段:第1天,菌袋上架后,将菇房温度降至12℃,待菌袋中心温度和环境温度一致后,可立即将温度升高至14-15℃。
第2天,低温刺激18-24小时,菌袋中心温度和环境温度一致后,将菌袋上的透气盖去除,并将套圈拉高,使栽培袋口薄膜成锥形。
第3天,适当喷雾,空气湿度保持在85-90%;二氧化碳浓度在1500-3000ppm;同时,增加光照强度。
第4天,取下袋口套环,拉动袋口塑料薄膜,使成小口,其他条件不变。
第5-6天,一旦看到袋口出现小水珠,须立即停止喷水,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至80%。
第7天,可看到培养基表面形成乳突状原基,此时稍撑开袋口薄膜,以降低表面小环境湿度,使菇蕾基座变粗。
第8天,可看到子实体原基更多。提高出菇房二氧化碳浓度至2500-3000ppm。
第9-11天,健壮菇蕾的菇柄和菇柄基座按比例同步发育,伸出袋口,以获得更多氧气,此时便完成了诱导阶段。
7.7.2、疏蕾期
第12天前后,开始疏蕾。方法为用专用刀将劣质菇从基部切除,留下1-3个健壮菇蕾。
疏蕾后,出菇室不能开灯,可提高菇体的白度,为保证菇柄的光泽度,须不断补充菇房内空气的湿度。
7.7.3、伸长期管理
第13天,逐渐增加出菇房二氧化碳浓度至3000-5000ppm,促使留下来的菇蕾柄快速伸长。
第14-15天,再次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使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6000-8000ppm,菌柄生长明显加快,下粗上细。
第16-17天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至2500-3000ppm,调节是间隔、缓慢的,防止菇房内温、湿度波动过大。
杏鲍菇整个发育过程温度尽量稳定在14-15℃是技术核心。保持在86%-92%的高湿度,是保证杏鲍菇子实体表皮不开裂的前提。
7.8、采收
第18-19天,一般进入采收期,菇盖下方可明显看到菌褶,菌褶长1厘米左右,菇盖微微向外展开,孢子开始喷射,表示其已成熟;菇盖平展,则过熟。
采收后将菌包清除,清洗菇房,清扫地面,用高压喷枪对菇房,特别是栽培架进行全面彻底冲洗,并开门晾干。
7.9、包装
杏鲍菇采收后应尽快运到预冷车间打冷,然后在包装室(15℃),削去菇脚,按大小、质量进行分级,称重,定量抽真空包装。包装后鲜菇置于包装箱内不封盖,冷藏一夜,使杏鲍菇菇体中心温度降至储存库温度,可以延长货架期。
8、质量检测措施
8.1、定期(每年)将产品送到国家认可的机构进行检测;
8.2、化验员对每个批次的成品进行抽样、检测,结果合格后方可入库、销售。
9、储存、运输措施
9.1、储存
不论是鲜菇或干菇的储存,都不应与有毒、有害物品或有异味的物品混合贮存。
鲜菇的储存:包装后的鲜菇,于0℃左右保藏,一般可保鲜15天左右。
干菇的储存:包装后的干菇应在低温(15℃以下)、干燥(相对湿度在50%以下)和遮光的条件下储存。
9.2、运输
鲜菇在温度低于15℃时可用普通车运输,在温度高于15℃时必须采用冷藏车运输。
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干燥、防压、防晒、防雨、防尘、等措施,不应与有毒、有害物品或有异味的物品混装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