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野森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绿色食用菌质量控制规范
柞水野森林公司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农业生态环境的柞水县下梁镇西川作为木耳生产基地。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授予了柞水县“中国天然氧吧”称号。野森林无论从产地环境选择、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守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
一、公司为加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做到组织落实,职权明细,特制定如下保障措施。
1、机构设置。
有限责任公司由办公室、生产技术部、生产基地,市场部组成。生产技术部、市场部和专家严格把关,从各个环节上控制木耳的生产质量,切实做好木耳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生产过程,尽量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2、绿色食品生产宣传培训。
我们通过聘请省内外专家讲座、发放技术规范、书籍,张贴绿色防控挂图,统一印制标牌、挂图、台账,统一制作《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木耳基地生产管理规范》等多种措施加强基地标准化生产的宣传。使培训工作和绿色木耳生产同步进行。
3、加强关键环节监督,从源头控制污染。
为确保上市木耳中有害物质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保证绿色木耳、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严格遵循最新标准执行:NY/T749 绿色食品 食用菌行业标准 ,GB2763-2016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2762-2017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公司生产技术部,严格控制外源投人品的质量及用量,对食用菌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测与质量控制,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来指导实际生产,力争做到从源头控制污染。
二、建立食用菌质量控制标准,涵盖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1、产前标准
产地环境标准:生态条件良好,排灌条件有保证,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符合NY/T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西川食用菌基地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生产废弃物,能够变废为宝。环保又可再利用,做成肥料,也可以加工成生物质颗粒,对周边环境和其他生物没有任何污染。
2、产中标准
食用菌栽培基质装袋车间、灭菌车间以及接种室、养菌车间,清洁消毒措施,均符合《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3)标准要求。
生产技术规程: 规范生产过程,生态防治措施: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生态和物理防治为主。选用抗病性好、抗逆力强、适应性广的良种;适时栽培;采用饵料诱杀法诱杀伪步行(俗名为黑壳子虫、鱼儿虫)、蜘蛛、蓟马、蚂蚁、螨类(俗称菌虱)、蜗牛、蛞蝓、线虫等害虫。
3、产后标准
安全采收:耳片舒展变软,肉质肥厚,颜色淡黑褐色,耳根收缩变细,且腹面产生少量白色担孢子粉,说明已成熟,应及时采收。
采收时在晴天早晨露水未干时,或雨后天晴进行,如耳片已成熟,遇到连雨天,则要在停雨时突击采收,以免过熟引起流耳。
采收时,根据耳片的成熟度分期收获,采大留小,用锋利的刀片齐耳根处割下,不要牵动损坏幼小耳芽,同时要注意避免把耳根处培养料带出,以保护耳芽和幼耳继续生长。
适时采收,选用适宜的采收工具,采收前的水分管理,选择采收时间,装箱选择,轻拿轻放,保持采收处理区卫生、采收的黑木耳必须及时晾晒或烘干机烘干进行保藏销售。
包装运输标准:包装材料清洁、结实,存放在干燥、清洁、通风的专用库房,且内外包装材料分开存放。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符合食品卫生要求,严格执行GB/T23156(包装与环境);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运输过程中,应保持运输车辆清洁、卫生;保持包装完整,不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装混运。
贮存标准:安全贮藏,烘干或自然晾晒后,没有任和添加剂。贮藏运输符合《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T1056)的标准要求。烘干后,密封保存,存放于绿色食品专用库房,并保持环境洁净卫生。
三、绿色食用菌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1、空气质量
表1 空气质量要求(标准状态)
项目 | 指标 | 检测方法 | |
日平均a | 1小时 b | ||
总悬浮颗粒物,mg/m3 | ≤ 0.30 | — | GB/T 15432 |
二氧化硫,mg/m3 | ≤ 0.15 | ≤ 0.50 | HJ 482 |
二氧化氮,mg/m3 | ≤ 0.08 | ≤ 0.20 | HJ 479 |
氟化物,μg/m3 | ≤ 7 | ≤ 20 | HJ 480 |
a 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指标。 b 1小时指任何一小时的指标。 |
2、绿色食品木耳生产基地灌溉水质符合(GB5084-2005)表1、2的规定:
表1 农田灌溉水质要求
项目 | 指标 | 检测方法 | |
pH | 5.5~8.5 | GB/T 6920 | |
总汞,mg/L | ≤ 0.001 | HJ 597 | |
总镉,mg/L | ≤ 0.005 | GB/T 7475 | |
总砷,mg/L | ≤ 0.05 | GB/T 7485 | |
总铅,mg/L | ≤ 0.1 | GB/T 7475 | |
六价铬,mg/L | ≤ 0.1 | GB/T 7467 | |
氟化物,mg/L | ≤ 2.0 | GB/T 7484 | |
化学需氧量(CODcr),mg/L | ≤ 60 | GB 11914 | |
石油类,mg/L | ≤ 1.0 | HJ 637 | |
粪大肠菌群a,个/L | ≤ 10000 | SL 355 | |
a 灌溉蔬菜、瓜类和草本水果的地表水需测粪大肠菌群,其他情况不测粪大肠菌群。 | |||
表2加工用水要求 项目指标检测方法pH6.5~8.5GB/T 5750.4总汞,mg/L ≤ 0.001GB/T 5750.6总砷,mg/L ≤ 0.01GB/T 5750.6总镉,mg/L ≤ 0.005GB/T 5750.6总铅,mg/L ≤ 0.01GB/T 5750.6六价铬,mg/L ≤ 0.05GB/T 5750.6氰化物,mg/L ≤ 0.05GB/T 5750.5氟化物,mg/L ≤ 1.0GB/T 5750.5菌落总数,CFU/mL ≤ 100GB/T 5750.12总大肠菌群,MPN/100mL 不得检出GB/T 5750.12
|
3、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项目 | 旱田 | 水田 | 检测方法 | ||||
pH<6.5 | 6.5≤pH≤7.5 | pH >7.5 | pH <6.5 | 6.5≤pH≤7.5 | pH >7.5 | NY/T 1377 | |
总镉,mg/kg | ≤ 0.30 | ≤ 0.30 | ≤ 0.40 | ≤ 0.30 | ≤ 0.30 | ≤ 0.40 | GB/T 17141 |
总汞,mg/kg | ≤ 0.25 | ≤ 0.30 | ≤ 0.35 | ≤ 0.30 | ≤ 0.40 | ≤ 0.40 | GB/T 22105.1 |
总砷,mg/kg | ≤ 25 | ≤ 20 | ≤ 20 | ≤ 20 | ≤ 20 | ≤ 15 | GB/T 22105.2 |
总铅,mg/kg | ≤ 50 | ≤ 50 | ≤ 50 | ≤ 50 | ≤ 50 | ≤ 50 | GB/T 17141 |
总铬,mg/kg | ≤ 120 | ≤ 120 | ≤ 120 | ≤ 120 | ≤ 120 | ≤ 120 | HJ 491 |
总铜,mg/kg | ≤ 50 | ≤ 60 | ≤ 60 | ≤ 50 | ≤ 60 | ≤ 60 | GB/T 17138 |
4、基质检测指标:
食用菌基质中主料木屑,为自然含水量的木屑;辅料选用的是麸皮,麸皮的添加量为5-20%,增加培养料的氮源,其蛋白质含量为11%-13%,培养料的含水率控制在60%-65%,含水量过低,会显著影响后期的产量,过高则会导致菌丝不易吃料,污染率升高等现象。
拌料要求。培养料配置前,应将主、副料用适当孔距的筛子过筛,清除杂物后再按配方比例称取、混合。人工拌料,应先将地面打扫干净,将干料拌匀后再加定量的水,反复搅拌直到搅拌均匀。使用搅拌机拌料,可直接上料搅拌,边搅拌边加水。拌料要把握四个关键环节:一是拌料力求均匀。二是含水量要达到60-65%左右。三是操作要快,一般拌料应在两小时之内完成。四是pH值要适当。酸碱度应达到7-7.5。
装袋要求。我县袋料栽培黑木耳的塑料袋规格通常以17㎝×33㎝为宜,每袋装干料约400克,装完袋后称重应为750-850克。装料高度应为袋高的5分之4。手工装袋时要变装变压料,使料袋上下松紧一致,装完后压平表面并在料袋中间扎一透气孔,然后封口。
灭菌。灭菌时容器内料袋不能排列过密,要保证蒸气流动畅通,灭菌彻底。使用常压灭菌灶,当温度至60-65℃时放一次冷气,温度达到100℃时保持10-12小时。灭菌时要防止漏气,否则容器内达不到需要的温度影响灭菌效果。
接种。选用符合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规定已登记注册的优良品种,并经过我县栽培试验证明该品种的种性适应柞水气候条件,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常用的袋料栽培黑木耳品种有:新科5号、916-1、陕耳3号和改良的东北品种998等。
经过灭菌的料袋冷却至25℃以下时方可接种。接种可分为开放式和接种箱封闭式两种方式,以接种箱接种效果最佳。接种室(箱)每次使用后,要及时清理、清洁,排除废气、清除废物,台面要用75%酒精或新洁尔灭溶液擦试消毒。接种消毒要严格,接种人员双手用75%酒精擦洗,接种箱常用气雾消毒盒消毒,消毒剂点燃后密封30分钟后即可可始接种。每箱接种时间应控制在一个小时内。每袋(瓶)原种(一斤左右)可接40-45袋,接种时注意尽量少损伤菌种,避免用手指强力按压,导致菌种不萌发。
菌袋培养。黑木耳菌丝生长期间培养室内光线不宜过强,一般应在100Lx以下。光照较强的培养室窗口要进行遮光。
培养架一般采用层叠式,宽度以60-80㎝为宜,层间距30㎝,底层离地面15-20㎝,上层距屋顶1.5米左右。培养架应摆放整齐,排与排中间要留过道,以便管理和培养料的进出。
培养室在使用前5-7天用苯酚250毫升,兑水20-25斤进行喷雾消毒,并按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高锰酸钾5克的比例进行熏蒸,密闭48小时后打开门窗通风。接完种的菌袋上架前先在架上铺一层纸,以防刺破袋底。
菌袋培养期间,应直立式摆放在架上,袋间应留有适当的距离,培养室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接种后7天内,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5℃~28℃,7~15天培养室温度降到在22℃~24℃,15~35天培养室温度降到20℃~22℃。35天以后培养室温应控制在18℃~20℃。培养30~45天左右菌丝长满培养料,可将培养室温度降至常温。
整个培养期间培养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室内光线要控制暗些。每天早晚通风换气各一次,保证培养室内空气清新。同时,要注意防鼠、防虫,菌袋培养期间应定期检查,观察生长情况,及时剔除不合格菌种。耳棒培养期间,若发现袋内有黄、红、绿、青等颜色的斑块即为杂菌,应及时清理。对污染严重的菌袋,特别是桔红色链孢霉感染的要立即隔离,在远处深埋或烧毁。
经过45~50天的培养菌丝满袋后再适当培养10~15天,使菌丝充分吃料,集聚营养物质,提高抗污染能力,然后移入栽培场进行出耳管理。
袋栽黑木耳的栽培场地应选择清洁平整,通风良好,阳光充足,靠近水源的地方。场地选好后,做成宽1.2米左右的畦(长度因地形而定),畦间留0.8米宽的走道。
培育耳芽。培养好的菌袋必须经过严格挑选,菌丝洁白、生长有力,无杂菌感染、无损伤的菌袋才能进入耳场出耳。菌袋开口应选择阴天或晴天,用设计好的钉板朝发好菌的耳袋四周打洞,每袋打96~110个孔,深度1~1.5厘米。也可使用开口机械开口,每袋开口数量同上。开口后按袋间距3cm~5cm竖直立于畦面(每平方米摆50袋~60袋),上覆塑料膜、遮阳网(75%)或草帘子;菌床两头及菌床边侧每隔4m~5m设通风口。
开口后的主要管理工作是保温、保湿,防止孔口干燥,促进菌丝恢复。此期间控制畦内温度在15℃~24℃,空气相对湿度80%~85%。空气湿度不足时可向畦沟走道浇水,以增加湿度。但在耳芽形成阶段不宜向菌袋喷水。经过15~20天菌袋开口处可形成原基。
只有耳片较大时才可向耳片直接喷水,在耳芽开片后,早晚各喷一次,喷水时一定要掌握温度,高于25℃时不能喷水,保持栽培环境清洁卫生,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
耳片分化期的管理。菌袋开口处耳芽形成达到90%以上,且耳芽直径约3~5㎜时,即进入耳片分化期。此期,应及时去掉覆盖的塑料膜和遮阳网,按袋间距8cm~10cm调整菌袋摆放位置(每平方米摆25袋~30袋)。此期,应安装雾化喷水设施,为木耳生长创造干湿交替的环境。白天每隔3~4小时开启一次雾化喷水设施,每次30分钟即可,阴天、雨天不喷水。
采收。当木耳长至8分熟时(此时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变薄,耳根收缩,腹面略见白色孢子)采收。采收前二、三天停止喷水,当耳片干缩时按照“采大留小”的原则采收,并去除残余的耳基。采完后3~5天停止浇水,使菌丝恢复后再喷水管理,促使继续出耳。一般情况下,一个菌袋可采摘2~3批,每批间隔15天左右,头批产量高,后两批低。
采收后的木耳应晾晒在塑料纱窗网上,在日光下直接晒干,在晒干之前不要用手翻动子实体,以免影响产品质量。如遇到雨天设法烘干,防止霉变。
四、建立质量安全信息化追溯体系
加强食用菌绿色防控、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达到绿色标准。绿色防控工作不同于常规的“重视化学防治,轻视农业防治”。在食用菌生产基地中我们全部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
在陕西省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监管平台上建立产品档案,及时填报产品生产过程记录,接种、灌溉、施肥、除虫、采收等情况;实现全程质量可控、可查,可溯。打印农产品合格证,合格证视同于产地证明、购货凭证和合格证明文件,实现信息化追溯与合格证结合。